當第一縷晨曦照亮大山的皺褶深處,彭陽縣在云海、森林、梯田、鳥鳴中醒來。
放眼望去,連綿起伏的群山,環繞數不盡的層疊梯田,逐層放大,勾畫有序。站在金雞坪梯田公園的頂端,精工開墾的梯田盡收眼底,呈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8月1日,寧夏日報報業集團“美麗新寧夏 黃河千里行”采訪小分隊走進彭陽縣。眼前群山疊翠的“中國最美旱作梯田”,很難讓人聯想到昔日溝壑縱橫的場景。
金雞坪梯田公園。
改荒山
“山是和尚頭,有溝沒水流,十年九旱讓人愁,雨水貴如油”是昔日全國重點水土流失區——彭陽縣的真實寫照。1983年建縣之初,由于缺技術、少管理,造林成活率低。都是“春天栽、秋天拔、冬天熬了罐罐茶”。全縣200多萬畝農田中,平整的耕地不足3萬畝。1998年,縣委、縣政府決定改革造林機制,彭陽縣造林隊應運而生。
一把鐵鍬、一袋干糧、一壺開水、一雙膠底鞋,是造林隊組建之初,隊員們的“標準裝備”。在無數人跡罕至的梁峁溝岔、荒山禿嶺,隊員們凌晨四點起床,晚上十時回家。在紅膠泥伴砂石的土地上修筑“帶子田”。在近乎垂直、無法站立的坡面上刨挖“魚鱗坑”,以鐵鍬“意志”挑戰荒山的硬度。
“手磨破了,纏點膠帶,戴上手套,繼續挖;鍬挖斷了,再換一把,接著干。”彭陽縣自然資源局林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楊鳳鵬回憶道。在悅龍山綠化工程中,中標公司面對土質堅硬、坡度接近45度的造林工地,返工3次、仍未成功,被迫棄標。
關鍵時刻,楊鳳鵬臨危受命。帶領200多名造林隊員,僅用33天時間,開挖水平溝5萬多米。栽植云杉、油松等綠化苗木5萬多株,不僅提前高質量完成了工程,還節省了資金。
“哪兒埂子拍得不平,哪棵樹栽得不端,我都會及時‘奪’過鐵鍬,邊講解邊示范。”在造林現場,楊鳳鵬反復提醒隊員:整地、挖坑、尺寸絕不能少;工序不合格,就得返工;一方水澆11棵至12棵樹,干旱的地方澆7棵至8棵,保證水量,誰也不能“偷工減料”……
2014年,在五峰山溝道的一處施工地點,隊長楊鳳鵬發現頭頂山體有滑坡跡象,立刻組織隊員撤離。5分鐘后山體坍塌,看到隊員們平安無事,他心里的石頭終于落了地。
荒山變良田。
這支由農民組成的專業造林隊,20多年累計完成造林15萬多畝,成活率總體達到93%以上。且大部分造林地段,一次性成林,不需要進行補植補造。其中,陽洼流域、長城塬等1萬多畝重點經濟林帶建設示范點,正是當下游客“打卡”的金雞坪梯田公園所在區域。
“88542”隔坡反坡水平溝抗旱集雨造林技術,就是在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的探索中,走出的彭陽縣路子。“如果把全縣的‘88542’整地工程連接起來,可以繞地球三圈半。而造林隊完成的工程,累計起來超過兩個‘二萬五千里長征’。”彭陽縣自然資源局項目管理辦公室主任相建德說。
百萬畝荒山變梯田。截至今年7月底,全縣林木保存面積由1983年建縣初的27萬畝增加到175萬畝;森林覆蓋率由3%提高到36.87%;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1.1%提高到82.3%。累計治理小流域90條1920.9平方公里,基本上達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的治理效果。
造金山
40年的艱苦奮斗,讓山川巨變。
彭陽縣按照“等高線、沿山轉、寬適度、長不限、大彎就勢、小彎取直”的質量標準,建設“寬、大、平”的高標準農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這種特殊的土地利用形式,蓄水、保土、增產作用十分顯著。且通風透光條件較好,利于作物生長和營養物質的積累。
“這里黃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光線充足,適合農業生產發展,但是干旱少雨。農業發展受制于水、受困于水。”彭陽縣農業綜合開發服務中心副主任楊極乾指著去年新建的高標準農田說。
“寬大平”高標準農田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
為此,彭陽縣配置輸水管道,利用地表水,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根據“十四五”發展規劃,計劃新增灌區面積24.64萬畝,全縣總灌溉區面積達到40萬畝。2022年實施6萬畝,持續緩解供需水矛盾、提高農業抗旱能力、增加項目區農民的經濟收入。
2023年,彭陽縣投資2.56億元,在全縣12個鄉鎮47個行政村,新修高標準農田15萬畝。主要建設內容為土地平整15萬畝,機深耕旋耕12.53萬畝。項目建成后,全縣高標準農田面積從2022年底的53.85萬畝增加到68.85萬畝,達到占全縣耕地面積的67.5%。
從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變身為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彭陽縣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筑牢糧食安全“底線”,真正將“農田”變“良田”。
彭陽縣“大地指紋”。
當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向農業發展,彭陽梯田又以旅游升級的可持續發展方式,守護著歷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今年四五月的時候,因為工作原因,第一次看到梯田。感覺很震撼。覺得人力很偉大。這次和朋友自駕過來,就有充足的時間觀賞‘大地指紋’。”游客楊卓和朋友,站在金雞坪梯田公園的觀光棧道上邊走邊看。
近年來,彭陽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文旅、農旅、文體”融合發展,打造了以喬家渠、小岔溝紅軍長征毛澤東宿營地等紅色精品旅游景區;以金雞坪、青云灣、嘛喇灣等生態梯田景觀;“彩虹路”網紅打卡地等旅游品牌。截至今年5月底,全縣共接待游客人數達79萬人次,實現社會綜合收入3.5億元,同比增長70%。
梯田文明成為游客視覺里的大地藝術。
“通過梯田建設打造梯田景觀。除了推進服務驛站、生態旅游步道、騎行專線、露營地等服務設施,還推出了彭陽紅梅杏、非遺產品等20多種‘彭陽伴手禮’,提升游客體驗感。”彭陽縣旅游發展中心主任季惠敏說。
彭陽縣以山川為紙、鐵鍬為筆、綠樹為墨,不忘改荒山、繪青山、造金山的初心,從生態、農業和文旅三方面,讓梯田文明成為游客視覺里的大地藝術。(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蘇峰 杜曉星 何耐江 楊玉瑛 王沛瑤 何婉蓉 實習生 馬磊)
出品人:景 瑜
策 劃:趙海虹
監 制:連曉芳
統 籌:馬欽麟 楊燾郡 王 猛 楊宗惠 李東梅 于 海 凌 雁
采 制:蘇 峰 杜曉星 何耐江 楊玉瑛 王沛瑤 何婉蓉 馬 磊
出 品:寧夏日報報業集團